EarlMind

内容之海,一座新的岛屿正在浮现

LLM  ·  

最近,一则新闻低调地闪过眼前:中国的大模型公司 Kimi 正打算进入社区领域。但和许多仍处于模糊阶段的产品发布一样,目前我们还无法窥见它的具体形态,更不用提它的灰度测试了。然而,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一方向投去关注的目光。

过去几年里,AI 创作的内容悄然渗入了我们身边几乎每一个角落。小红书上随意滑动几下,总能轻易捕捉到由 AI 帮忙完成的精致画作,微信公众号里,出自机器之手的文字也早已不再新鲜。当我们不得不承认,AI 已经成为了内容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时,一个专注于 AI 创作的社区平台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。

问题在于,这个社区能否做得有趣,甚至于意义深远?

人们总倾向于只关注 AI 创作出的最终作品,然而创作的过程,才往往最令人着迷:它如何从简单的提示词出发,一步步完善成精妙的文章或图片;又如何在用户的不断交互和调整中,迭代出更具个性化、更富创造力的表达。假如 Kimi 的社区,不止于展示 AI 生成的成品,而是勇敢地开放创作过程,让使用者像参观艺术家工作室般深入探索、学习甚至参与其中,那么它带来的不仅是娱乐,更可能是一种更深层的对创造力的启发。

事实上,我自己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做一些尝试。不久前,我新建了一个名为 EarlMind 的博客,便是以此为出发点。在那里,我偶尔写下一些自己对于大模型和 AI 的思考,但更多时候,我更愿意把 AI 创作的精华成果拿出来分享——这些内容包括 AI 为我翻译和综述的国外前沿研究、AI 帮助我完成的歌词品鉴,甚至是由 OpenAI Deepresearch 生成的详细研究报告。它们数量丰富且持续产生,消耗了不少token成本,仅供我一人享用,未免太过浪费。我深信,将它们分享出来,让更多人看到并有所受益,这才是 AI 创作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。

在我看来,如今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,一座新的岛屿正在缓缓浮现。它由无数由 AI 创作的内容碎片拼接而成,也由每一个敢于探索、分享与共创的人,慢慢筑起新的岸线。

但回过头来看,想要真正将社区做出深度、做出动人心魄的体验,恐怕还是得看 OpenAI 这类头部企业。拥有丰富的文本表达力与日趋精进的视觉创作能力,它们才是真正能够搭建一个既优雅又实用的 AI 创作社区的平台。相较而言,Kimi 文字输出的感染力还有差距,图像创作更是欠奉。真要做社区,国内或许豆包才是好玩家,毕竟豆包文字还可以,即梦生图超级强,再加上字节是做内容平台起家的,轻车熟路。

“社交永远有机会”,这是一句老话。那么下一个机会,会不会就在 AI 生成内容的社区上?在那片内容之海的更深处,等待着我们共同踏上的,或许正是另一座尚未命名的新岛屿。

# #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