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rlMind

《向阳·花》:一场错位的致敬,一次尴尬的回眸

机语  ·  

Earl按:在大模型写作能力越来越强之后,我始终觉得“影评”会是一个受到巨大冲击的领域。我不是说影评人或者说观影观众的点评不重要,而是许多传统媒体以原创之名,“搬运”知乎、豆瓣热评的操作手法,会让位于 AI 影评。毕竟,哪怕传统媒体人真有高于大模型的平均文字风格,但也不可能有大模型多变的文字风格,更不可能有大模型近乎光速的产能及不知疲倦的体能。下面这篇,是我将知乎评论 1 万多字喂给 Gemini 2.5 Pro 之后,要求以许知远风格写成的。耗时若干分钟,近期谷歌的模型还有白嫖额度,花费为零。

在如今这个喧嚣、速朽且日益扁平化的时代,我们似乎格外渴求一种力量,一种源自底层的、坚韧的、向着阳光野蛮生长的生命力。冯小刚导演的新作《向阳·花》,其片名本身就承载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期许。然而,当灯光亮起,走出影院,心中弥漫的却并非暖意,而是一种混杂着困惑、失落,甚至些许荒诞的复杂情绪。这朵“向阳花”,似乎开错了方向,或者说,它所朝向的“太阳”,早已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理解的光源。

影片试图描绘一群边缘女性,特别是刑满释放人员,如何在社会的偏见与生活的重压下挣扎求存,寻求救赎与新生的故事。开篇的女子监狱部分,确有几分粗粝的质感,镜头捕捉着封闭空间里的紧张、压抑与人性的碰撞,一度让人以为冯小刚试图以一种近似是枝裕和的耐心,去描摹那些被遗忘角落里的日常与暗流。人物的背景通过插叙交代,带着一种试图贴近现实的努力,几个配角也短暂地闪耀出生命的光彩。

然而,这份现实主义的笔触很快便显得力不从心,甚至可以说是迅速地滑向了某种陈旧的想象。当高月香(赵丽颖饰)与她的狱友“黑妹”(兰西雅饰)走出高墙,迎接她们的并非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态,而是一个由刻板印象和工具化“恶人”堆砌的舞台。那些欺凌她们的保安、经理、摊贩,与其说是现实的切片,不如说是为了激发主角“反抗性”而设置的、缺乏内在逻辑的符号。这种处理方式,暴露了创作者对于当下底层生态观察的隔阂与想象力的匮乏。

更令人不安的,是影片在“向阳”的叙事路径上,展现出的价值混乱与审美错位。本应是艰难谋生的奋斗史,却充斥着坑蒙拐骗的“小聪明”——扮残疾乞讨、冒充开锁技师进行虚假宣传、甚至动用暴力解决纠纷。这些行为被包裹在一种“被逼无奈”的外衣下,却又隐隐透出一种对江湖草莽规则的暧昧欣赏。当影片后半段,剧情急转直下,从归正人员的社会融入困境,跳跃到闯贼窝、除恶霸的个人英雄主义时,冯小刚似乎难以抑制地回到了他所迷恋的“老炮儿”世界观——一种属于上个世纪、充满雄性荷尔蒙与过时江湖义气的想象共同体。

这种精神内核的陈旧,使得影片试图搭乘的“女性互助”、“女性力量”的时代列车显得尤为尴尬。高月香这个角色,与其说是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的女性,不如说是一个披着女性外衣的“女版六爷”,她的行为逻辑充满了某种被男性社会所规训的“飒爽”与“痞气”,甚至不乏迎合男性凝视的桥段。这与当下真正探讨女性主体性、反思结构性困境的思潮,存在着巨大的鸿沟。结尾处姐妹们拜关公的场景,更是将这种错位推向了极致,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拙劣模仿秀,令人啼笑皆非。

赵丽颖的表演,承载了巨大的期待,也承受着最多的审视。她努力地想要贴近角色,但那口费力维持却又难以地道的方言,如同电影本身一样,时刻提醒着观众一种疏离感。她的形象中,“破碎感”多于力量感,演绎隐忍与痛苦尚可,但在需要爆发愤怒与强悍时,则显得有些单薄,未能完全撑起角色的复杂性。相比之下,兰西雅饰演的“黑妹”反而更有一些鲜活的生命力。

冯小刚似乎还活在他所熟悉的那个北京,那个充满“顽主”和“大飒蜜”的年代,那个《天下无贼》可以作为一个精神图腾被反复提及的时光。他在影片中借贼头之口抱怨电子支付让小偷失业,或许也折射出他自身在面对新时代、新观众、新媒介时的某种失落与不适。然而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单纯的怀旧与自我重复,无法回应现实的焦虑,也难以点亮真正的“向阳”之路。

《向阳·花》最终呈现的,并非一曲底层女性的生命赞歌,而更像是一次创作者与时代脱节的尴尬回眸。它试图抓住一些时髦的议题,却暴露了内在思想的陈旧与僵化;它渴望展现力量,却在逻辑的硬伤与价值的混乱中迷失了方向。这朵在银幕上努力绽放的花,终究没能真正面向太阳,它的光影背后,弥漫的是一种属于过去的、挥之不去的暮气。这或许不仅仅是冯小刚个人的困境,也是我们这个时代,在光影叙事中常常遭遇的一种迷惘与苍白。

Earl按 2:大模型写作,更有趣的是,同一段知乎素材,同样要求许知远的文笔,当你要求为冯小刚辩护时,Gemini 2.5 Pro 这样当下地表最强之一的模型,依然能比人更快速的找出一些辩解的理由。下面便是辩解文。

当「向阳花」遭遇「老炮儿」的余晖:冯小刚的电影,与生存的嶙峋

冯小刚的《向阳·花》是一部让人难以轻松定论的电影。初看之下,它似乎杂乱、失焦,充斥着令人生疑的逻辑跳跃与价值取向的摇摆。那些关于开锁广告的荒诞、狱警对案卷的茫然,以及福利院冰冷的面孔,都构筑了一个与我们习惯的银幕现实相去甚远的图景。观众在这些细节面前感到困惑,甚至被“气笑”,这可以理解。然而,如果仅仅将这些视为技术性的失误或情节上的漏洞,是否错失了更深层的肌理?

或许,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逻辑,恰恰是边缘世界的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写照。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,常识与理性常常退位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扭曲的、临时的、甚至不合法的“规矩”和“变通”。电影中的荒诞并非空穴来风,它可能是试图捕捉那种失序状态下,人物行为的非理性冲动和系统运作的脱节。那不是工整的社会模型,而是破碎现实的镜像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部电影里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“江湖气”,从狱中“大姐头”的做派,到最后的拜关公,都带着冯小刚过往作品中“老炮儿”世界的余晖。许多人批评这是导演的自恋与落伍,是在新时代贩卖过时的情怀。然而,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?在健全的社会保障和法律体系似乎难以触及的底层,当正规的生存通道被堵塞,人们是否会本能地退回到一种更原始、更讲求“义气”的生存模式?那份拜关公的仪式,与其说是对黑社会浪漫化的歌颂,不如说是在绝境中,这些被抛掷于社会边缘的女性,试图用一种悲怆而荒诞的方式,为自己建立一个脆弱的精神联盟,一种对抗外部冰冷世界的内部契约。这并非对犯罪的认可,而是对结构性困境中,个体寻求连接与力量的一种复杂描摹,尽管这种寻求显得如此笨拙而令人唏嘘。

影片对女性的刻画也引发争议,那些被指责为“男凝”或“过时大飒蜜”的元素,确实存在令人不适之处。但同时,我们也能看到其中蕴含的一份顽强的生命力。这些女性并非等待被拯救的受害者,她们主动出击,不择手段,甚至以身犯险。高月香身上那种混不吝的劲儿,在危险面前的孤注一掷,虽不符合温婉的女性想象,却是一种在粗粝生活中磨砺出的带刺的生存姿态。她的困境是真实的,她的挣扎亦是。影片或许未能提供一个完美的、符合当下女性主义思潮的样本,但它呈现了一种在泥泞中摸爬滚打、即便遍体鳞伤也要向前的力量,一份不加修饰的生存图景。那份对《天下无贼》的多次提及,或许并非简单的自我致敬,而是一个曾经成功捕捉时代脉搏的导演,在回望来时路,在与一个已然远去的“江湖”告别,在追问在电子支付消弭了现金的时代,那些曾经依附于旧秩序的生存法则,是否还有回响,他的创作经验,是否还能奏效。

诚然,《向阳·花》是一部有着明显缺憾的电影。它的叙事显得不够流畅,某些情节的处理显得草率,演员的表演(尤其是口音问题)也确实影响了沉浸感。它不是一次漂亮的转型,也不是对现实主义的完美实践。然而,在那些参差不齐的段落背后,我们仍能感受到导演试图触碰底层生存困境的努力,以及他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在残酷环境中建立联系的追问。它更像是一份充满矛盾的田野调查手记,一份老电影人面对新问题的困顿表达。它不提供标准答案,甚至抛出了更多令人不安的问题。但或许,正是这份不安与不完美,恰恰构成了它作为一部电影的某种“真实性”—— 关于一个复杂时代,一个挣扎中的群体,以及一位在余晖中试图重新定位的导演。我们不应轻易否定,而应在其嶙峋的表面下,探寻那份试图“向阳”而生的艰难与代价。

 

# #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